top of page

學術焦點


首屆「永烜學術獎」得獎者介紹:數學系陳志瑋教授
數學系陳志瑋教授獲中大理學院第一屆「永烜學術獎」。數學研究的突破,往往源於對問題的深入鑽研與技巧的積累,需要長時間的磨練與精進。陳志瑋教授的研究專注在李超代數的表現理論上,特別是finite W-superalgebras的不可約表現及相關的超對稱理論,表現優越,此次獲獎實至名歸。 (左)中央大學蕭述三校長頒獎給數學系陳志瑋教授。圖/理學院提供


在新發現的超暗矮星系內尋找變星
超暗矮星系是古老而量級又比一般星系小很多的矮星系。對超暗矮星系測量精確的距離,如使用在星系內的天琴座RR型變星,能夠幫助釐清這類星系是否由暗質量所主導。利用鹿林一米望遠鏡(LOT)的觀測和公開的觀測資料, 天文所饒兆聰教授 搜尋了在三個近年來所發現的超暗矮星系 –...


黃士峰教授及陳春樹教授榮獲中華機率統計學會貢獻獎(2025 CIPS Contribution Award)
黃士峰教授(左)與陳春樹教授(右)獲統計會貢獻獎/統計所提供 黃士峰教授擔任本會第十一屆秘書長,對會務投入極大熱忱,擔任理監事與各委員會間的重要橋樑,協調理監事與委員幹部溝通,確保決策迅速落實,積極任事。以熱忱與專業推動統計學術與教育發展,為學會創造可持續成長動能,並做出顯...


出類拔萃 數學系陳志瑋副教授、化學系謝發坤教授獲「永烜學術獎」
理學院為鼓勵教研人員積極從事學術研究與創作,以提昇本院學術競爭力,特別設置「永烜學術獎」。今年首度辦理獎項遴選,經由114年7月9日召開遴選委員會審查,得獎者為數學系陳志瑋副教授、化學系謝發坤教授,恭喜2位老師獲得肯定,本院將擇期進行頒獎。...


應用光學的聲光影音音樂會
這場名為《不准機器人入場》的表演使用了一種干涉型光學技術Schlieren Photography,來觀察人體散發的熱所引起的空氣折射率擾動。表演包含十個以「地球永續發展」為主題的故事,這些由同學發想的故事,經由人工智慧協助產生影像與影片,以投影的方式來呈現。此外,同學們也...


解密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水相下仿生礦化機制探討
金屬有機材料(MOFs)近幾年來已成為材料化學競相研究的孔洞材料,如何將其應用在生物醫學領域中也成非常熱門的研究課題,其原因為MOF材料除了具有高比表面積特性外,可結晶性以及孔洞與結構可調整性,最重要的是與有優良的生物相容性。謝發坤老師與輔仁大學楊小青老師團隊合作,首次揭示...


替地球重力拍X光影像Gravitationally sensitive structured x-ray optics using nuclear resonances
圖/物理系提供 在國科會支持下,中央大學物理系廖文德教授進行理論計算設計一種新型結構化X光波導管,能探測地球上1毫米高度變化所引起的重力差異。計算結果顯示,SXWG的X光輸出光班分佈會受到高度變化的影響。故透過檢視光班的變化便能得知SXWG與X光光源之間的高度差。而使用其他...


低質量X光雙星4U 1820-30的謎樣超軌道週期變化
長久以來,天文學家認為低質量X光雙星4U 1820-30的約171天超軌道光變,可能由第三顆星環繞雙星系統產生的共振現象所導致,稱為三體模型,而其模型預測的週期穩定性是驗證此模型的關鍵。天文所周翊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,分析了六座X光巡天或掃描式的望遠鏡長達36年的觀測數據,發...


中央大學跨國研究:氦與鐵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化合物
氦是惰性元素,其廣為人知的特性是: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形成化合物。近期,在國科會計畫支持下,中央大學物理系徐翰教授進行理論計算,與東京大學廣瀨敬教授之實驗團隊共同合作,發現在高溫高壓下,氦可與熔融鐵反應,並進一步形成數種穩定化合物。此項研究,也為地球科學理論提供證...
bottom of page
